环球视野 中国观察
有态度的金融自媒体平台

中国科技杂志跻身顶级 最高排名全球第五

《细胞研究》在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创办仅两年的《国家科学评论》,首次亮相即进入全球综合期刊前五;创办于2013年的《光:科学与应用》已成为国际光学界顶级杂志……昨天,汤森路透发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报告》,一批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表现抢眼。

与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国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学界发出新啼。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走高,中国科学家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正为此搭建起了获得话语权、锻造影响力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优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积累的稿件,将形成科技大数据,而谁掌握了科技数据,谁就能在这个时代的科技竞争中胜出。

《细胞研究》

《细胞研究》

《光:科学与应用》

《光:科学与应用》

《国家科学评论》

《国家科学评论》

高影响因子期刊出现“中国阵营”

最新出炉的SCI期刊分析报告涵盖了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234个大类的11365本期刊。这次,中国科技期刊的表现十分惊艳,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出现了“中国阵营”。

自2010年首次进入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细胞研究》继续高歌猛进,这次以14.812的影响因子,首次超过《细胞-分子细胞》,排名该领域核心期刊第九。与之相随,《分子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等生物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也超过5。

2013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创办的《光:科学与应用》去年获得了14.6的影响因子,今年虽略有下降,也达到13.6,已稳居光学领域顶级期刊的地位。

最受关注的是《国家科学评论》(NSR),首次亮相即获得8的高影响因子,进入全球综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紧随《美国科学院院刊》。这本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综述性期刊,创刊目标就是“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其编委阵容堪称豪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任主编,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逯高清(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两年来,它发出了不少声音,例如中国未来如何做科学、科研制度、学术不端如何处理等,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这次影响因子达到8,略略超出了编委的估计,也说明它在国际科学界已开始产生影响力。

据《国家科学评论》官方网站介绍,杂志定位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国)前沿研究和热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NSR的报道范围涵盖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六大领域。除了设立Review (综述)、Perspective (观点)等论文类栏目外,还开设了Special Topic (专题报道)及Editorial (社论)、Research Highlight (研究亮点)、Interview (访谈)、Forum (论坛)等观点、消息类栏目。

NSR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分别担任学科副主编。目前编委会由170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近半数为国际编委(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

为中国科学家打造“发声平台”

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创办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成为近年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一条路径,使中国科学家更快获得了“发声平台”。

2006年,时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的中科院院士裴钢,启动了《细胞研究》与自然出版集团的合作。10年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从2上升到14.8,开始在该领域期刊中领跑。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党生认为,组建一流的编辑队伍,为科学家提供一流服务,是杂志成功的不二法门。

“为中国科学家打造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平台”是《细胞研究》的理念。因为西方科学界对来自中国的科学成就多少带有些偏见,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不时会遭遇压制、拖延等不公正待遇,有了自己的学术期刊平台,成果才能受到更多善待。这一理念不仅凝聚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也使期刊获得了来自华人科学界的支持———在投稿时,很多华人科学家会优先考虑《细胞研究》,同时也愿意为杂志审稿提供更多便利———编辑部处理紧急稿件最短可在24小时内完成审稿。

“一本杂志的影响力,还得看它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李党生说。《细胞研究》编辑部下一步要做的则是通过坚持高质量办刊,扩大它在西方科学家心中的影响力。

作为一本综合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同样以“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权”为宗旨。常务副主编蒲慕明教授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认为,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科学家应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不能总是处在西方社会“有色眼镜”的观察下。

另一位副主编、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告诉记者,为了能准确传递中国科学的声音,在杂志创办之初,各位副主编亲自撰写综述、为杂志约稿。“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他说,为何《自然》发表一篇评论在全球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都能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反映,“与其抱怨中国的好文章都发到国外去了,不如努力打造一艘可以传播中国科学声音的旗舰。”

高水平期刊赢得“科技大数据”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看来,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国在国际科技活动中的话语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科技人员的研究结果不是主要发表在自己国家的刊物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科技数据,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他说,美国是科技强国,也是科技期刊的强国,国际上大约有70%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主导的杂志上。因此,美国掌握了大部分科技数据。特别重要的是,大部分投稿的论文(例如90%以上投稿《科学》的论文)是被拒的,我们从公共数据库中查不到。但这些数据的大部分也被美国掌握———美国目前基础研究投入不增加,创新能力还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全世界基础研究投入产生的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大数据分析,很快就能研发出新药、新材料等应用型成果,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他强调,由此可见掌握科技数据有多重要,而这些数据是靠科技期刊来收集的——没有好的科技期刊,就吸引不到好的研究结果的投稿,也就掌握不了科技数据。可以说,培育高水平科技期刊,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科技期刊仍滞后于科研水平

“中国期刊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期刊发展而言,进步很明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杂志社编审、科学网博主任胜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任胜利依据该报告,在科学网发表了《2015年度我国SCI期刊引证指标概览》一文,文中对185本国内科技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进行了排序,其中排在前5位的有4本来自中科院,分别为《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和《分子植物》。

据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影响因子不能进行跨学科比较,而不同学科的期刊引用与被引用行为差异较大,因而,在考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高低的同时,还应当对其所属学科予以考量,才更为合理。

以综合性科技期刊为例,报告显示,由中科院主管的《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为8.0。依据报告中的数据,该期刊在全球60多本综合性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五,其中《自然》排名第一,《科学》排名第二。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任胜利特别强调,中国科协联合中科院、工程院等多部门,于2013年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在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专家也指出,在看到我国科技期刊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影响力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期刊质量的提升。”任胜利说,国内科技期刊是在发展,但是相较于国内的科研水平而言,科技期刊的发展还是滞后的。

任胜利告诉记者,2000年中国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数量为22608篇,其中有9208篇在中国期刊发表,占40.73%;2013年中国第一作者的SCI论文数量上升至204100篇,其中只有24431篇在中国期刊发表,仅占11.97%。

与此同时,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仍然较少。“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信誉和影响力很关键。”任胜利补充道。

事实上,在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进步的过程中,科学家群体的观念转变也很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告诉记者,他在加拿大进修时,就曾给国内科技期刊投稿。他表示,并非所有文章都适合如《科学》《自然》等杂志,而如果国内科技期刊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也会对科学家越来越有吸引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武大金融网 » 中国科技杂志跻身顶级 最高排名全球第五